众筹中 贡尖级六安篮茶,消失半世纪的宝藏黑茶,幽幽箬叶沉香 -人已支持
几近失传的宝藏黑茶,手工古法夜露工艺,竹篾编篓,岁月蕴藏的箬叶沉香
安徽,是个出茶的好地方。
“中国十大名茶”榜单中,安徽一省独占其三,孕育着祁门红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
安徽省还有一款鲜为人知的“黑茶隐士”,曾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奇茶”——祁门安茶。
安茶,其外形采用箬叶、竹篓包装,干茶色泽黑褐,口感醇甘清凉,带有清幽的箬叶沉香,别有一番滋味。
祁门安茶可谓是“独立六茶外,安然一盏中”,拥有诸多神奇之处。
安茶为什么叫安茶?原因众说纷纭,有两种比较靠谱的说法:
安茶是“安徽茶”的简称,主要销往广东、港澳、东南亚一带,因为“安徽茶”的“徽”字笔画多,不好认,索性被简称“安茶”。
它还有“六安茶”、“六安篮茶”别名,寓意“安六气养六腑”,所以可能是以上别名的简称。
在中国漫漫茶史中,安茶曾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终因一篓香港而来的老茶和一封书信,得以重现江湖。
安茶,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黑茶界中不可替代的上好佳品。
据明代永乐年间的《祁阊志》中记载:“茶则有软枝,有芽茶,人亦颇资其利。”这里的“软枝茶”,就是安茶的早期形态。
民国时期的安茶,别的地方不卖,专门销售到广东,再转销到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地区。
东南亚地处热带,陈茶历经时间的发酵,退去了火气,茶性温和、清凉,因此当地人都拿安茶当凉茶来喝。
因其祛湿消食、安神补脑等药用效果,被尊为“圣茶”、“神仙茶”百年之久。
“楼下喝普洱,楼上喝安茶”,中国港台地区更将祁门安茶列为上乘之品,当地家境殷实的人家偏爱大量囤积,慢慢陈放品饮。
《茶艺》杂志总编、台湾资深茶文化学者罗英银女士认为,安茶的藏取不易,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市场上比较难得,比六堡茶、普洱等黑茶更为名贵。
茶业兴衰,系于国运。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茶产业受到极大影响,安茶渐渐销声匿迹,传统制作工艺也一度失传。
华侨关奋发先生(图中)回大陆捐款
1983年,华侨茶叶发展研究基金会的香港茶人关奋发先生,曾给安徽省茶叶公司寄来了一篾篓装的老茶,随附一信,表达在港台的茶客对安茶的强烈需求,希望可以恢复生产。
通过遍访当年安茶的制茶师、经营者,经过数年的技术论证和不断试制,终于将这门失传的安茶制作工艺恢复。
但其制作过程繁琐,从采摘到完成制作,时间横跨谷雨、立夏、白露,长达半年以上,很难机械化量产。
西泠印社2022年秋季拍卖会上,三篓「20世纪40年代 纯干仓老六安茶」拍卖价高达21.85万元,一篓约为7.3万元。
安茶往往需要存放数年才能出售,惟其这样,才能火气退尽,带来温和的茶性,味涩生津。
本次,我们带来这一飘香世界的“百年圣茶”,正是沿袭“日晒夜露”的古法工艺,由原国营祁门茶厂制作出品。
以箬叶包裹,竹篾编件,带有幽幽的箬叶香、木质香,滋味绵柔醇滑,非常有识别度,喝过就忘不了。
安茶等级共分为:特贡、贡尖、毛尖、一级、二级等,本次推荐的两款安茶均为较高品质的“贡尖”,分别为2023年、2017年。
本次寻来的这款安茶已有多年的干仓陈化,及时品饮,香气滋味表现优异,也适合长期珍藏。
同时,小百元即可入手一篓,足足半斤装,性价比也非常高,不容错过。
祁门槠叶种,又名“祁门种”,是适制祁门安茶的当家品种。
1984年,被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22号”。
槠叶种鲜叶中茶多酚含量23.8%左右,儿茶素总量约14%,氨基酸5.42%,水浸出物约44%,其内含香、味成分丰富,是构成优质祁红成茶品质的重要基础。
由此制作出的祁门安茶,滋味甘醇,香气馥郁,耐泡好喝。经过光阴雕琢的陈年老安茶,口感更是温润醇厚,越陈越香。
夜露是安茶的特有工序,也是安茶制作工艺的灵魂所在。
历来制茶,或炒或揉或烘,独此安茶,夜露浸过,水汽蒸过,炭火烤过,实在没有不好喝的道理。
安茶以箬叶衬底,以竹篾编篓,内外包装均是原生态材料,充满田园风味,奇特古朴,大俗大雅。
箬叶有利于隔潮、防尘、防异味,长期陈放,箬叶融入茶中,茶香箬香竹香,三香合一,提升茶叶的香味、滋味和汤色,妙不可言。
干茶微有火香,注水冲泡后,有类似祁门红茶的花、果甜香、棕叶清凉感显著,丝丝清凉迅速回甘,7泡左右后枣香味会随之凸显。
茶汤深橙色,叶底褐青带黑。
茶汤里有箬叶、荷叶等的清新草本香味,反馈到味觉上是类似传统六堡茶的微微清凉感,从齿缝间体会更明显。
滋味平和不刺激,茶香、茶味也都很干净,余味回甘持久,品饮之后体感较舒畅。
百年老茶厂 传承祁门香
原安徽省祁门茶厂旧址
原国营祁门茶厂,曾是中国最大的红茶加工厂,前身为1915年创办的安徽模范种植茶场,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最繁荣的时候,有将近4000人在这里拣茶、制茶,而那时,祁门全城也不过3万人。
祁门茶厂,曾经创下祁门历史上三个三分之一:正式员工占全县三分之一,税收为全县财政三分之一,产值为全县工业产值三分之一。
1966年的祁红老茶厂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苏联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祁门茶厂供应苏联茶叶10050吨,一级价格每吨7600卢布,价格远超过其他省份的红茶,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点企业。
据祁红泰斗闵宣文老先生说,“我们祁门茶厂的,做了一辈子红茶,其实喝得很少,以前在厂里,要么喝大茶桶泡得红茶梗,要么就喝几毛钱一斤的炒青”。
究其原因,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用祁红向苏联置换战备物资,做茶不喝茶,全力支持国家,成为祁红匠人们心口相传的规矩。
七十年代祁门红茶生产记录
五十多年的岁月,祁门茶厂经历了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从纯粹生产型到生产销售型的演变。
生产祁红十多万吨,其中出口近八万吨,质量长期稳定,销往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出口合格率均为l00%,荣获多项国家奖项和一个世界金奖。
如今祁门茶厂历经百余个春秋,几经变革,虽不及昔日风光,但依旧传承着国营老茶厂的优良品质。
陆国富(中)、闵宣文(右)审评茶叶
现有非遗传承人闵宣文、陆国富老师技术领衔,他们坚守传统制茶品质,续写百年茶香的动人篇章。
核心产地 孕育箬叶沉香
祁门,位于黄山西麓的丘陵盆谷之中,地处世界公认的北纬30°“茶树黄金生长带”。
安茶原产地芦溪乡,距离祁门县城约30多公里,一路沿着阊江蜿蜒而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村落。
早在唐代,祁门县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专门论及歙州茶(今祁门),敦煌出土的《茶酒论》中也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
这里茂林高山绵延,谷深涧幽,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森林覆盖率高达88.64%。
山地峡谷一带不宜耕种,却是孕育茶叶的好摇篮,一条阊江河百转千回盘绕其间,水雾弥漫,构成了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
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但安茶却恰恰相反。安茶的最佳原料是“洲茶”,即为长在河洲边的茶叶。
洲地因河流冲积土地肥沃,河雾蒸腾,茶地植被茂盛,且常年承接丰富水雾,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茶园风貌。
当地特有的“槠叶种”就长在岩石地上,晨间薄雾中望去,自然繁殖的老品种茶树大小不一、错落山间。
安茶的传统工艺制作繁复,包含初制与精制两个阶段,历经十六道工艺。需经历春采、夏化、秋露、冬藏四季轮回,耗时长达半年以上。
安茶茶树经过留养、冬季的休萌期,积累了丰富的内含物。越冬芽大约在4月中、下旬开始萌发,到谷雨前后的这个时间段,刚好达到最适宜的采摘时机。
此时的鲜叶不但细嫩清香,而且内含物质丰富,制成的安茶风味极佳。
采摘的芽蕊与生叶,经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初制工序,还需经过筛分、风选、高火、夜露、蒸茶、装篓等等精制工序。
高火,将初制好的毛茶铺在烘笼上焙火,根据所需要的火工程度焙至十几到二十分钟不等。
期间需要反动数次,防止出现焦条和烟气。
夜露,是祁门安茶的“独家绝活”,是在室外吸收夜露发酵,即寒露时节挑一个晴天有雾的夜晚,白天高火复焙半成品毛茶,夜里拉到室外提前准备好的竹垫上,均匀铺散开来吸收露水。
在夜露时,茶师一般以厚约10厘米、宽约20厘米开沟,半夜还要时不时翻动让毛茶充分吸收天然露水,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收茶上蒸,以保证茶、露完全相融一体。
夜露后,就要在当天上午立即进入蒸茶装篓的步骤了。
篾篓以芦溪当地产的竹篾手工编织而成,采用传统的花格编法,兼顾美观与耐用。
竹篾内先要衬入新鲜采摘下的箬叶(也叫做蓼叶,即我们熟知的用来包粽子的树叶),再装入茶叶,然后裹紧。
箬叶不仅可为茶叶提供栖身之地,同时箬叶天然具有清香,能渗入茶叶,使内质变化和转化更加丰富。
年代愈久越加明显,这种幽香也被称为“箬叶沉香”。
当年包装完成的成品尚有火气,需要放入茶仓,开启漫长的陈储时光。
恰如其分的“春种秋收”,才得以成就这一杯醇顺幽远的宝藏“奇”茶,岁岁生香,越陈越珍贵。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1、项目众筹有失败的可能,如果截止日期未能达到目标金额,支持的金额将原路返回支付账户,最晚48小时到账。
2、如果项目众筹成功,项目发起人将在“最晚发货时间”前完成发货。
3、关于众筹项目进度,可在「进展」中查看。
4、淘茶对众筹项目已做详尽调查,确保发起人诚信良好,项目真实,有完成项目的可能。
5、用户信息加密,防止任何信息泄露问题,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