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监制“茶中之王”大红袍,再现传统大红袍之岩骨花香

众筹中 非遗监制“茶中之王”大红袍,再现传统大红袍之岩骨花香 -人已支持

“茶中之王”大红袍,非遗传承人监制,5大名丛拼配,复刻母树大红袍之味

达成-%
-
目标金额
-
认筹金额
-
距认筹结束
众筹回报(3)
-人支持 重要提示
预计发货时间: -
众筹详情

1 (6)修完-.jpg

武夷岩茶属于六大茶类中的乌龙茶,是中国制茶技艺之巅峰。

要论武夷岩茶中的当家花旦,大红袍必是当仁不让。

8修完-.jpg

大红袍素有“茶王”之称,特征鲜明的岩骨花香、悠长的喉韵,引得无数茶人们争相品饮。

乾隆皇帝在《冬夜煎茶》中赞誉大红袍:“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所谓“骨鲠”,就像是一款茶拥有了风骨韵味,不仅停留在香气、滋味。

大红袍5.jpg

母树大红袍,是指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2006年,武夷山政府决定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实行科学化保护,确保其良好生长。

9修完-.jpg

因此,如今市面上提到的大红袍,通常是广义概念的大红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一是通过扦插繁殖的母树大红袍的后代,例如“奇丹”。

二是通过科学拼配后,良好再现大红袍韵味的优质武夷岩茶,同时具备“活、甘、清、香”特性,即为拼配大红袍。

3修完-.jpg

拼配,是武夷岩茶精制工序中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高深的绝活”,甚至是行业内的最高商业机密。

具备不同风味的品种,经过拼配师之手,巧妙地按照不同比重重新组合在一起。

5 (3)修完-.jpg

闻名中外的“茶中状元”大红袍,早已是中国茶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大红袍是外交贵礼;2005年,20克的母树大红袍经过激烈角逐,拍出20.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创造了当年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

1 (7)修完-.jpg

今天,我们邀请到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叶蓬辉老师,带来的「岩韵配方大红袍」,正是一款有香有水的高品质岩茶,我们称它是“有风骨”。

它经过5款名优品种拼配而成,茶香高扬馥郁,汤甜水柔,似有咀嚼感,表现很是值得期待。

叶蓬辉.jpg

叶蓬辉,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武夷茶人的“新生代”。

叶蓬辉1.jpg

叶老师自幼生活在“武夷产茶第一村”曹墩村,这里不仅盛产武夷岩茶,也“盛产”制茶大师傅。他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辈采茶制茶,早已将茶叶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早年间,他拜访制茶名家周启富老师,给了他传统的制茶技艺和深厚的底气。对他而言,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传承。

叶蓬辉3.jpg

制出一泡好茶,是每个制茶人的梦想。

“好茶,应是茶园管理完善、采摘适度、工艺遵循传统的茶。这些会在茶的风味特征上得到逐一呈现。”叶蓬辉说。

论及制茶技术的创新,叶蓬辉思虑了良久,腼腆地笑称:“老一辈的东西都学不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手艺传承好。”

4修完-.jpg

数载寒暑,青叶起舞,焙间如煮。流过的汗,吃过的苦,都化作杯盏间一泓金黄的水色,味醇香永。

以其精湛技艺和对岩茶独特的理解,所制的茶品在各大斗茶赛中屡屡夺魁。

岩茶审评.jpg

本次推荐的众筹茶品,由叶蓬辉老师亲自把控品质,经过数十余轮的选料、调整、审评,上百次的配比调试,最终才得以确定配方,复刻出记忆中最接近传统大红袍的韵味。

武夷山岩韵石刻.jpg

九龙窠岩壁上的石刻

康熙书法“岩韵”、宋代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奇丹,以2号母树扦插培育的后代为原料,因此保有了母树大红袍优良的品质特点。

滋味鲜爽浓郁,口感厚重,岩韵十足,回味悠长,整体上较为均衡。

黄观音1.jpg

黄观音,是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旦”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茶树品种。既具“观音”之韵,又兼有黄旦“透天香”的品质特征。

它的嫩叶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茶氨酸,茶汤甜爽,香气高扬馥郁,在岩茶拼配中,常常是提香的“点睛之笔”。

黄观音2.jpg

黄玫瑰,是武夷岩茶“新贵”,同样由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培育,以“黄观音”和“黄旦”进行杂交后,单株选育而成的国家级新良种。

它拥有独特而清幽甘洌的玫瑰冷香,融合了花果味与清爽之感,水香充盈,口感细腻饱满,与奇丹、黄观音这样汤感醇厚的品种进行拼配,可以互相补足。

13 (2)修完-.jpg

茶盒内置独立泡袋装,能够很好地控制投茶量,便携宜分享。

11 (1)修完-.jpg

干茶条索紧结微曲,色泽乌褐油润,有炭焙之后的余香。

12 (1)修完-.jpg

沸水高冲,汤色橙黄明亮,花香、果木香隐隐袭来,带着细微的粽叶香,幽长清逸。

入口醇和顺滑,汤甜香幽,水路非常细腻。

10修完-.jpg

细细啜饮,即能感受到它的浓稠汤感,似可咀嚼一般香落于水,回味无穷。

茶汤整体平稳柔和,隐含的韵味,醇厚持久,温和悠长。

7 (1)修完-.jpg

回甘显著,越往后,清甜的木质香愈发清晰。

只觉其味厚重饱满,余韵悠长。

6修完-.jpg


核心正岩山场 骨韵花香

武夷岩茶因“岩”而得名,一款好的岩茶最为讲究出身——山场。

武夷山的核心产区被称为“三坑两涧”,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

其中慧苑坑,是正岩产区的核心代表。

慧苑禅寺.jpg

慧苑坑,位于玉柱峰北麓,深入武夷山核心腹地,因慧苑禅寺得名。

这里四周奇峰耸立,峭壁高悬,连绵的山谷沟壑,形成天然屏障,将慧苑坑围成别具一格的小众盆地气候。

夏季无骄阳暴晒,冬季无寒风吹彻,气候温和湿润,溪流潺潺,水土丰茂,各式名丛生长其中。

慧苑坑3.jpg

慧苑坑土壤.jpg

历经数千年风化、侵蚀的土壤,土质疏松透气,砂砾质含量丰富,养分充足,是岩茶茶树生长必需的上等土壤。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有关于这种优质土壤的描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慧苑坑水源.jpg

再加上上游的流水涧、倒水坑溪水都流经此地,不仅让大量的矿物质沉淀到慧苑坑底部,也使得空气中含水量更高。

生长于此的茶树,夏有树荫遮蔽,多漫射光;冬有岩壁阻挡寒风,温差较小,霜冻天气也较少。

12 (2)修完-.jpg

如此清幽之境生长的茶树,脾性也更为内敛,茶汤香高味醇厚,“岩韵”俱足,还透着清冷的山场气息、遗世而独立的气韵。


传统工夫岩茶 制茶技艺之巅 

鲁迅写《喝茶》,“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制作武夷大红袍着实“颇费工夫”,需经历采摘、萎凋、摊晾、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捡剔、焙火等十数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大红袍采摘.jpg

采摘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写过一段关于春茶的采摘的描述:“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谷雨后立夏前,正是大红袍一年中最佳采摘时间。大红袍“采春不争春”,只要是在春天第一波长出,第一次采摘的,都算是头春茶。

在所有的茶类中,武夷大红袍的春茶采摘时间最晚,通常要到4月中下旬才开始采摘。

为了能采摘到嫩度适中的武夷山大红袍茶青,茶农会选择在晴天的上午9-11点采茶,只有这样的茶青制成的大红袍香气才会馥郁,茶色纯正。

大红袍萎凋.jpg

萎凋

采摘回来的鲜叶需要经历萎凋工序,萎凋时间长短要看茶青叶老嫩、阳光强弱。

整个过程以均匀薄摊为原则,阳光好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大红袍摇青.jpg

大红袍摇青1.jpg

摇青

在武夷山当地,岩茶有着“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说法。

武夷岩茶特有的做青工艺,是通过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厚摊静放,动静结合,使青叶“退青”又“返青”。

茶青在师傅手下抱团翻滚,叶片互相摩擦直至边缘破损,茶汁渗出,茶香弥漫,便有了“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

大红袍炭焙.jpg

焙火

对于武夷岩茶,都说“好茶都在一把火”,焙火是武夷岩茶最神秘莫测之处。

同一个山场的同一个品种茶,发酵程度也均等,但焙火之后,却能有完全不同的风格。

师傅们会通过调整每个时段温度,达到以火调滋味,以火调香气的效果。

大红袍炭焙1.jpg

通常“焙火”的温度会控制在100~145 ℃,冬季气温低时,烘焙温度会适当调高,时间延长,夏季气温高时,温度则会适当降低,时间缩短,前后温度可相差10 ℃左右。

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传统工序标准去做,尤其是焙火要焙透、焙足,这样才能确保茶历经风霜,岩韵不减。

十斤茶青,做一斤精茶,加上正岩山场寸土寸金,每年正岩茶产量都非常有限。

2 (3)修完-.jpg

这款大红袍从春天开始制作,以“入火不伤品种味”的焙火工夫,经过不眠不休的二十余小时初制,而后历经足足大半年时间——三道炭焙,炖出大红袍“甘甜醇和”的汤感。

如此打造出的手作大红袍,不仅品质好,在良好的储藏环境下,越陈越香,滋味更为醇厚甜柔。

众筹须知

1、项目众筹有失败的可能,如果截止日期未能达到目标金额,支持的金额将原路返回支付账户,最晚48小时到账。

2、如果项目众筹成功,项目发起人将在“最晚发货时间”前完成发货。

3、关于众筹项目进度,可在「进展」中查看。

4、淘茶对众筹项目已做详尽调查,确保发起人诚信良好,项目真实,有完成项目的可能。

5、用户信息加密,防止任何信息泄露问题,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有保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