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中 明前洞庭碧螺春茶,一杯饮尽江南春! -人已支持
国非遗大师出品,“茶中仙子”碧螺春,果木柴火炒制,独具花果香
经历了整个寒冬的蛰伏,万物复苏,春天的绿茶们已经蓄势待发,“春茶季”悄悄拉开帷幕。
位于苏州市太湖之滨的洞庭山茶园,早已收到春日的讯号,放眼望去尽是一片青绿。
穿梭在茶林间的采茶人,只采撷最嫩绿的芽尖,指动芽落,一个个芽头飞入篓中。
这里出产的碧螺春,独具花果幽香,鲜爽醇甜,直透肺腑,茶界俗称“吓煞人香”。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茶中仙子”之美誉,属炒青绿茶中的珍品。
它原产于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畔的洞庭山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见的文字记载在1500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著录“洞庭出名茶,形曲、色玉、香兰、味甘”。
到了清代,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来到太湖,品尝到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吓煞人香”茶名不雅,于是赐名“碧螺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赞颂过“洞庭碧螺春”的名人雅士也不胜枚举。
文学家龚自珍也对其情有独钟,认为“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
当代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品尝过后赞叹道:“碧螺春,有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被人们誉为名茶珍品。”
且不论它的辉煌历史,到了现代也一直实力稳健:
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58年农业部牵头组织的中国名茶评比会、1999年的《解放日报》、2001年美联社和《纽约日报》、2002年的《香港文汇报》都将它推举为“十大名茶”之列,且多次被选为国礼茶赠予国际友人。
2022年,“碧螺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级的中国茶代表。
清朝《太湖备考》中记载:“ 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碧螺春茶的原产地只限于洞庭东、西二山,其中又以东山所产为上乘珍品,难得珍贵。
市面上不少商家喜欢玩“文字游戏”,让人误认为卷曲形绿茶就是洞庭碧螺春,所以大家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别。
据官方数据通报:2023年为例,苏州的碧螺春产量约为370吨,而全中国碧螺春销售量却高达到14.2万吨,原产地生产的仅占其中0.26%。
想要寻一杯“真”碧螺春茶,必然要费一番周折。
适逢采茶季节,我们深入洞庭东山原产地,邀请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施跃文老师,特别带来了今年的“第一口春鲜”,邀您共品江南春意。
按照采摘时间的不同,分别有头采(三月中旬开始采摘)、明前(三月下旬开始采摘)可选:
明前花香碧螺春 70g/罐
头采手作碧螺春 48g/盒
施跃文老师,是碧螺春制作技艺中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代表着洞庭碧螺春的超高水准。
两款碧螺春,皆精选洞庭东山产区早春鲜叶制作,约60000-80000颗芽叶才制得一斤茶。
同时,本次众筹的茶品都是现货发售,保证第一时间品味到鲜嫩滋味。
其中,明前档碧螺春由施老师监制,经过柴火灶高温手炒,香高味浓,品质上佳。
头采档碧螺春,则严格按照单芽采摘标准,芽长控制在1.6~2.0厘米,娇小挺拔如雀舌由施老师亲手炒制,产量非常少,且得且珍惜。
众筹期间,还有海量赠品附送,在众筹详情页中,点击“去支持”可查看规则。
2025年明前花香碧螺春
本次推荐的“明前”碧螺春茶产品外观,由品牌设计师原创手绘,曾荣获2024年度“MUSE Design Awards”国际设计大奖。
MUSE Design Awards(缪斯设计奖),创办于美国纽约,由历史悠久的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与国际奖项协会(IAA)联合举办,是全球创意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奖项之一。
手绘图稿
画卷采用白描线稿的形式,描绘一幅清朝时期姑苏城外,洞庭山茶人采茶、制茶的生活场景。
层峦叠嶂的洞庭山茶园,制茶工人劳作其间,苏派建筑飞檐翘角、曲折蜿蜒,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境。
置于茶席之上,仿佛可听闻寒山寺的暮鼓晨钟,为品茗时光增添一份悠然韵味。
这款茶的采摘标准较为严苛,仅选取明前早春的嫩叶,每颗芽叶的长度在2厘米左右。
芽叶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休眠和养分积累,内含有机物质十分充足,加之春季雨水滋养,茶芽肥硕,口感鲜美爽口。
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已经很少,物以稀为贵。
干茶外形紧细、卷曲似螺,色泽银绿相间。
茶汤黄绿清澈,芽叶飞舞下沉,白毫纷飞,赏心悦目。
啜入口中,汤感鲜爽又醇和,花果香嫩栗香、交织,伴随蔗糖水般的回甘,令人流连。
多饮几杯,隐约还有淡淡的玉米甜香,喉韵十足。
叶底柔软纤细,嫩黄明亮,仿佛将春意凝入杯盏之中。
2025年头采手作碧螺春
“头采”的碧螺春茶,采用天然竹质礼盒包装,外观简约美观,所有材料都取于大自然,古朴雅韵,环保脱俗。
内部是独立的泡袋装,能够很好地控制投茶量,便携宜泡,适应多种场合,也方便分享。
并附有相应的收藏证书,一证一码,包含了茶品信息、产地来源、匠人介绍等信息,赠予好友,心意尽在不言中。
早春初茬,是茶树上最为细嫩的芽尖,味醇形美。
采茶也更为讲究,当芽头刚刚冒出时就要采下来,所以芽头细小短薄,嫩绿匀齐,白毫满披。
这款头采款,只采单芽,比国标特级一等茶要求的一芽一叶嫩度更高,滋味更为鲜醇。
干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银绿隐翠,表面覆着一层毛茸茸的茶毫。
上投法,落水沉,但见银毫翻腾,飞舞纷扬,沉浮之间茶芽舒展,鹅黄嫩绿渐次荡满杯中,一派春意盎然生趣。
汤色银澄碧绿,清澈明亮。
细品一口,味醇鲜爽,带着微微雨后的清新感,回味甘冽,幽幽嫩花香、甜果香明显且持久。
一如苏州文学名家瘦鹃老人笔下之赞言:“沸水一泡,就有白色的茸毛浮起,叶多卷曲,作嫩碧色,上口时清香扑鼻,回味也十分隽永,如嚼橄榄。”
茶王世家 匠心坚守
2011年,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施跃文成为其中“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洞庭东西山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不说家家有茶,但也有个十之七八。同样生活在山里头,种的都是碧螺春,在这浩浩荡荡的茶商大队中,为啥偏偏施老脱颖而出,独占"国"字头呢?
施跃文,出生于苏州吴中东山镇的炒茶世家,早在乾隆时期,祖辈就已经把茶“炒”出了名气,常把自家炒制的碧螺春进贡给朝廷。
到了祖母周瑞娟那一代,也是女中豪杰——15岁就成了全村出名的炒茶姑娘,还为此拿过全国的"三八红旗手",曾经为朱德老总炒过茶。
受深厚的家族文化影响,他从小就跟随祖母学习采茶、制茶,一招一式都记在心中。
七岁时已经熟练掌握烧火的基本功,熟悉到把手置于锅子上方30公分,就能准确感受出温度。
到了17岁,已经完全能够独力制作"施跃文牌"碧螺春了。由他炒出来的茶叶,几乎成为模范样品。村上谁家炒茶遇到了问题,准要把他请来家里取取经。
2004年,在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台赛上,凭借着那道独一无二的香味,施跃文从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脱颖而出,夺得了碧螺“茶王”的称号。
近40年与茶相伴的时光,不断加深施跃文对碧螺春的热爱与执着,每次炒制,都带着家族传承的使命感,始终坚持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炒制法制茶。
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高温中炒茶,他的双手也变得粗黑且布满老茧。
但这样做出来的碧螺春,色泽翠绿、香气清嫩,是机器无法比拟的。
核心黄金产地 柴火灶炒制
追寻这杯独一无二的“吓煞人香”,要从苏州太湖侧畔开始。
烟波浩渺的三万六千顷太湖,春后银鱼霜下鲈,一望无际的湖面孕育无尽的鲜。
洞庭山,就坐落在太湖东南部,延伸于太湖中的半岛为东洞庭山,其西侧深居湖心的大岛上为西洞庭山,俗称“东山”、“西山”。
两山隔岸相望,树木苍翠,泉涧漫流。
东山与陆地接壤,呈三面环水半岛形态,湖光连天,渔帆鸥影点点。
受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影响,这里终年雾气缭绕,气候湿润,年均气温保持在16℃,年均降水量1139毫米,形成特有的太湖小气候,再加上微酸性的红土壤,十分适合茶树生长。
充足的雨水与温和的气候,也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上的瓜果植蔬。
施跃文的茶园就在东山,茶树是土生土长的群体小叶种,山上还有着柑橘、枇杷、杨梅等二十多种果木。
茶园里野气盎然,茶树与果树夹杂而种,形成了独特的“茶果间作”种植方式。
早在明代《茶解》中,便有这种种植记载:“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施跃文家的碧螺春,一直沿用这种古法种植方式,并且杜绝除草剂,只使用羊粪等天然有机肥。
这些高大的果树为茶树遮阴挡雨,同时也隔绝了霜雪的侵袭。而从果树上掉落的枯枝败叶、落花落果,也成为了茶树天然的养分肥料。
天长日久,茶树与果树彼此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花清其香,果增其味,渐渐地就窨出了碧螺春独特的“花果幽香”。
不似浓郁的熟果香或是果脯香,而是带着初春刚刚萌生的花果清鲜,淡然盈润。
待冲泡的时候,就会伴着水温自内发散,满室盈香,让人有种说不上来的奇妙感。
除了茶果共生,连灶台下烧火的木头,也是山上的果木枝干。
炒茶时,噼里啪啦的火苗里都能“蹿”出微微的果香。
春天是慢慢来的,一杯攒足了春天气息的碧螺春亦如是。
上好的碧螺春茶,除了采自原产地茶区,还需要经过上万次的采摘、挑拣,200℃高温的茶锅中炒制,最后烘干,方能制成。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茶也是如此。从春分到谷雨,是碧螺春采摘的最佳时节,又以清明前采制的品质为佳。
一年只采一季,限时采摘,错过要等明年。
每年的三四月份,从清晨五、六点到夜里十二点,从山间树梢到土灶锅台,施跃文一家都在为一杯正宗碧螺春的诞生而忙碌着。
采摘
茶树长出的第一株新芽,量少而弥足珍贵。
春茶在修养生息的冬季,储存了丰富的能量,春天早晚温差大,氨基酸的分解速度较慢,所以春茶中氨基酸含量最为丰富,造就了鲜爽的口感。
碧螺春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当天采摘的茶叶,不能隔夜,需在当天炒制,才能及时保留茶叶的鲜味。
施师傅介绍说:“当地的茶娘一般清晨五点钟就要上山采茶了,一直忙活到下午两三点下山,接着回去拣茶、炒茶。”
挑拣
采摘的鲜叶,首先要进行摊晾,蒸发茶叶中的水分,激发出花果香。
而后再进行筛茶、拣茶,剔去“鱼叶”和不符合标准的芽叶,保持一芽一叶匀整一致,保证茶汤的品质和美感。
炒制
施跃文的茶庄里,使用的是传统的土灶锅制茶。
火夫隔着灶墙,通过墙上的传声洞,听施师傅的指示,迅速加柴、退柴,来调整锅温。
施师傅说:“炒茶非常讲究锅温,煤气锅的锅温不如柴火锅稳定,做出来的茶不如在土灶锅上制的好。”
杀青
炒制的秘诀在于“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整个过程需要40分钟左右。
当锅温升至200°C以上时,将茶叶投入锅中。
以抖为主,双手翻炒,这一步需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汁水溢出,茶香四散。
揉捻
杀青过后,将锅温降到100°C,开始第二步揉捻,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将茶叶的细胞壁揉破,汁水溢出,茶香四散。
搓团显毫
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时,锅温降到70°C,进行搓团显毫,这是碧螺春成形的关键。
要用双手将锅中的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
直至茶叶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九成干左右时,才可出锅。
烘干
出锅后,将茶叶置于桑皮纸上,吸收热气。采用石灰进一步进行干燥、烘干,碧螺春茶才算制作完成。
因为独特的炒青工艺,茶形成螺状卷曲,茶芽满披毛茸茸的茶毫。
一句“花香果味,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满身毫”的描述,便是形容上好的碧螺春茶。
冲泡
泡碧螺春茶,需采用“上投法”。先温杯,接着往杯中注入80°C的热水,最后再将茶叶投入杯中。
茶叶入水后,快速下沉并舒张,犹如嫩芽一样在杯中焕发新生,轻啜一口,香气浓郁,爽口回甘。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项目筹建
1、项目众筹有失败的可能,如果截止日期未能达到目标金额,支持的金额将原路返回支付账户,最晚48小时到账。
2、如果项目众筹成功,项目发起人将在“最晚发货时间”前完成发货。
3、关于众筹项目进度,可在「进展」中查看。
4、淘茶对众筹项目已做详尽调查,确保发起人诚信良好,项目真实,有完成项目的可能。
5、用户信息加密,防止任何信息泄露问题,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有保障。